当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(以下简称《哪吒2》)凭借153亿票房跻身全球影史第五名,国产动画的风头与争议同时达到巅峰。
有些人高喊“国漫崛起”,有些人却质疑“特效堆砌”,更有网友自嘲:“原来我们不是在看电影,是在给民族自信充值。”
这部影片的票房轨迹可谓惊艳:8天便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,21天横扫全球动画市场,日均创收1亿票房的速度,连真人电影也难以匹敌。导演饺子历时五年打造的视觉奇观——红衣哪吒浴火重生的粒子特效、冰封千里的水墨风战场、百万锁链同屏激战的震撼场面,确实让观众忍不住感叹:“每一帧都在烧钱。”
然而,影片成功的更深层原因,实际上是观众对“中国制造”的情感投射。
当影片突破全球票房前五,打破好莱坞垄断时,那种“为中国电影争光”的集体荣誉感激发了“三刷五刷”的票房奇迹。有网友坦言:“明知道是特效炫技,但看到‘全球第五’的新闻,还是忍不住再买票。”
展开剩余75%讽刺的是,这种“票房爱国主义”也暴露了隐忧:影片的海外票房中,欧美市场的贡献微乎其微,真正的主要市场在东南亚和海外华人群体。外国观众更多是被特效吸引,至于哪吒与敖丙的宿命纠葛、东方哲学内核则完全不明了,所谓的“文化输出”,更像是一场自嗨的独角戏。
《哪吒2》的争议几乎从未平息。
从“申小豹撞脸《疯狂动物城》”到“哪吒动作像《灌篮高手》”,抄袭指控紧随其后。虽然法律上难以界定侵权,但角色设计的“既视感”暴露了国产动画的创作焦虑:当技术团队能够复刻好莱坞级别的特效时,编剧却依然在沿用日漫的叙事套路。
更为尖锐的批评聚焦在叙事的深度上。与《长安三万里》以诗意重构历史的野心不同,《哪吒2》被批评为“打斗半小时,文戏五分钟”。哪吒与敖丙的羁绊本应深挖人性善恶,却变成了“不打不相识”的爽片情节;李靖夫妇的亲子关系,本应引发共情,却被特效的轰炸淹没。
有网友调侃道:“看完电影只记得哪吒炸了东海,却忘了为什么要炸。”
冯远征对真人电影的批评,恰恰成为了《哪吒2》的镜子:“当动画电影沉迷技术崇拜时,是否也丢掉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初心?”
《哪吒2》的成功,无疑给中国动画注入了强心剂。但如果将票房奇迹简单归因于“技术突破”,那恐怕会陷入更大的误区。
技术是一种武器,而不是遮羞布。
《哪吒2》的特效的确震撼了大多数国产电影,但与皮克斯《心灵奇旅》通过技术服务哲思,或宫崎骏用手绘呈现人文温度相比,我们显然还停留在“炫技”阶段。当观众为“百万锁链”的特效喝彩时,是否还记得《大闹天宫》中那根金箍棒舞出的东方神韵?
IP红利终究会消耗殆尽。
“哪吒”作为国民IP自带流量,但《封神榜》的宝藏并非能挖一辈子。当“孙悟空”“白蛇”这些经典角色也开始批量改编时,观众必然会产生审美疲劳。饺子自己也坦言:“如果下一部还是靠IP特效,观众不会一直买账。”
不要让票房绑架创作。
片方决定将密钥延期至4月30日,这一举措引发了“吃相难看”的批评。当影片为了冲击票房排行榜,无限拉长上映周期,甚至鼓励观众“多刷票凑整”,电影就从文化产品变成了一场数据游戏。
而这,何尝不是另一种“流量泡沫”?
作为一名看着《哪吒闹海》长大的90后,我对《哪吒2》有着复杂的感情。它让我骄傲,也让我遗憾:骄傲于中国动画在技术上的突破,遗憾于我们依然未能摆脱“形式大于内容”的怪圈。
真正的国漫崛起,应该不是“特效碾压好莱坞”的爽片叙事,而应该是用中国美学讲好中国故事。看《长安三万里》用唐诗重构历史,看《中国奇谭》用水墨勾勒人性,我们才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:技术可以锦上添花,但打动人心的,永远是文化的根。
如果下一部“哪吒”依然只有炸裂的特效,却没有精神内核,那么153亿票房不过是另一种“特效鸦片”。让我们在视觉快感中,渐渐忘却了对艺术的敬畏。
发布于:山东省